今天来聊聊关于为什么侯氏制碱法先通氨气后通二氧化碳,为什么侯氏制碱法先通氨气再通二氧化碳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为什么侯氏制碱法先通氨气后通二氧化碳,为什么侯氏制碱法先通氨气再通二氧化碳,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先添加NH₃而不是CO₂的原因:CO₂在NaCl中的溶解度很小,先通入NH₃使食盐水显碱性,能够吸收大量CO₂气体,产生高浓度的HCO₃-,才能析出NaHCO₃晶体。
【资料图】
2、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低温下用氨通入的饱和食盐水后再通入二氧化碳(CO₂)可析出碳酸氢钠(NaHCO₃),此时母液中Na+减少而Cl-相对多,此时再加入细盐末,因同离子效应,低温氯化铵(NH₄Cl)溶解度突然降低,而食盐(NaCl)的溶解度变化不大。
3、所以氯化铵(NH₄Cl)析出而食盐不析出,重复操作,结果往返析出NaHCO₃和NH₄Cl,巧妙的把氮肥工业和制碱工业(加热NaHCO₃可得纯碱)联合起来,故候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
4、扩展资料侯氏制碱法背后的故事:1938年,侯德榜率西迁的全部员工在四川岷江岸边的五通桥建设永利川西化工厂。
5、新厂采取什么工艺是首先要考虑的是制碱的主要原料食盐,在川西只能来源于深井中的盐卤浓缩。
6、盐卤浓度低,所以食盐的成本很高。
7、加上索尔维法的食盐转化率不高(只有70%),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制碱的成本。
8、固此继续采用索尔维制碱法,生产就难以维持。
9、侯德榜经过调查,决定改进索尔维法开创制碱新路,他总结了索尔维法的优缺点,认为这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两种原料组分只利用了一半,即食盐(NaCl)中的钠和石灰(CaCO₃)中的碳酸根结合成纯碱(NaCO₃)另一半组分食盐中的氯和石灰中的钙结合成了氯化钙,却没有用途。
10、针对以上生产中不可克服的种种缺陷,侯德榜创造性地设计了联合制碱新工艺。
11、这个新工艺是把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
12、由氨厂提供碱厂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
13、母液里的氯化铵用加入食盐的办法使它结晶出来,作为化工产品或化肥。
14、食盐溶液又可以循环使用。
15、为了实现这一设计,在1941一1943年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在侯德榜的严格指导下,经过了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才把具体工艺流程定下来。
16、这个新工艺使食盐利用率从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化肥氯化铵,解决了氯化钙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难题。
17、这方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
18、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侯氏制碱法。
相信通过为什么侯氏制碱法先通氨气再通二氧化碳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