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随便聊聊 | 音乐背后“隐藏的数字”——节拍真的是我们自由决定的吗

来源 : 哔哩哔哩    时间:2023-05-24 14:46:15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时的反应:这首曲子的开始听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圆舞曲(三拍子:嘣哒哒 | 嘣哒哒)。可是过了两个“小节”(两个三拍子),好像乐团故意停久了一点。我以为是我糊涂了。在接下来恢复“三拍子”后我重新开始数拍,结果再次出现停顿。如果我坚持用三拍子数,无视掉“停顿”,中间的错开程度就会越来越多。

于是直觉告诉我这首曲子根本不是三拍子的——可是它究竟是几拍子的呢?我竟然找不着重拍,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数起比较好。(不知道大家听前面一段的时候有没有跟我同样的困惑)

直到后来,到了第二段(大约2:44的地方),我才明显听到:1-2-1-2-3 | 1-2-1-2-3……啊。原来是5拍子的。(我还从来没听过5拍子写的曲子!)

所以第一段的旋律再现的时候,我很努力地数着五拍,终于没有停顿和节奏错乱了。

这是第一段的旋律(忍不住翻了一下谱子):

然而,一件神奇的事情是,即便我已经知道、并且也能数出来5拍子,我的脑子仍然认为这段是三拍子的。

而且当我自己哼唱的时候,我会把它唱成3个三拍子连在一起(后面本来要空2拍,当我唱的时候我只空1拍)。

这是我脑中的模样:

我觉得这很有趣——既然我能从第二部分明显听出五拍的律动,那证明我并不是不习惯五拍子的节奏。为什么前面我非得把它听成3拍子呢?

这个问题一直在引起我的好奇,我又把曲子听了好几次,甚至努力在听的时候数一个乐句有多少拍,希望这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会听成3拍子。然而,我发现数总共有多少拍也是一件难事。原来,平时在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判断节奏并不是通过数总共的拍子,然后再找它的因数(比如:一句话有九拍,9 = 3x3。那就只能是3拍了)。这样太理性了,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根本无法进行这么快的运算。相反,其实我们是依靠直觉,听重音,数重音之间的拍子来判断的。

而,重音似乎并不是作曲家能自由决定的。它们更像一个旋律的自带属性。

研究了很久后,我觉得,这首曲子一开始一定是在trick我们数成三拍子。因为其实这个旋律其实更适合用三拍子来写。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

你瞧,每个小节都是“单调递增”,很符合人们分段的习惯。

(在数学中咱不是也这么分段么——数学乱入)

但是柴可夫斯基偏偏把它分成 2-3-2-3 这样。虽然他试图用八分音符把分隔做的明显一点,但是似乎对于音乐自带的节奏来说似乎无济于事。5拍的重拍和这段旋律自然的重拍对不上。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这样写来迷惑人的。

这让我突然开始想许多音乐中的“数字巧合”——某些音乐自带的数字刚好很完美,看似跟节奏毫不相关,但是却能在节奏上帮大忙。比如,一个八度刚好有八个音——作曲者们(尤其是现代华语的一些流行乐)就能用这个做文章,把八个音所构成的和弦分别分给8个小节。而且8还可以被分成2+2+2+2,两个小节做一个乐句,就可以一呼、一应,是一个上句,再一呼、一应,做一个下句。这样一首音乐上的“绝句”就完成了。这样,和弦很顺耳、节奏也很顺耳。

上面这个“套路”和弦构成一个下行音阶。

我在想,要是人耳朵不是习惯听12平均律,而是13平均律,或许我们写歌的时候节奏也和现在完全不同吧。

(比方说,一个问题就是:13是个质数,请问怎么巧妙地把它拆成相对对称的样子呢?)

——当然了,我相信作曲的时候大概没有人会想这些问题(除了巴赫hh),而大部分人享受音乐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其实是一些数学规律在背后主导了我们的音乐和节奏。但是,我觉得发现了这件事情,本身就很神奇。

X 关闭

精心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